网站导航

不锈钢地磅

首页 > 产品展示

教育周刊 他们用爱心和耐心点亮学生的“星辰大海”

来源:开云体育app官方下载

产品时间:2024-04-14 05:18:57

简要描述:

躬耕教坛,强国有我。9月10日,我们将迎来第三十九个教师节。让我们向三尺讲台上的辛勤园丁道一声:

详细介绍
    不锈钢地磅

  躬耕教坛,强国有我。9月10日,我们将迎来第三十九个教师节。让我们向三尺讲台上的辛勤园丁道一声:“老师,祝您节日快乐!”

  三尺讲台育桃李,一支粉笔写春秋。本期《教育周刊》对海南医学院热带病原生物学教师团队和我省6位优秀教师代表的先进事迹进行报道。这群“最可爱的人”长期坚守在教育教学一线,用爱心和耐心点亮学子的成长之路,引领学子不断奔向星辰大海、“诗和远方”。

  近期,喜报频传。该团队入选了教育部公布的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成为海南省本批唯一入围团队,也是海南省第二个获得该称号的团队。

  同时,该教师小组成员李婷婷和李奕基带领的本科生实验团队,近期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科学探究类)决赛中获得一等奖。

  回顾近一年的比赛时光,海南医学院急诊创伤学院大三学生吴育洪百感交集,“卫生条件完善后,积水减少了,蚊虫采样十分困难,我们多次想放弃。两位指导老师鼓励我们坚持下来。无论多忙,他们都会抽时间认真看我们写的每篇实验记录,指出有一定的问题和改进方向。”

  李婷婷和李奕基对吴育洪等学生的细致指导,是海南医学院热带病原生物学教师团队潜心育人的生动缩影。该团队结合海南自贸港建设对传染病防控的需求和海南地处热带等特点,致力打造热带病原生物学多元化学科体系,取得了丰硕成果。团队先后承担省部级、校级教改课题20余项,建设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在线门等。

  其中,为了更好地满足多媒体教学需要,团队负责人吕刚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收集、加工、制作、整理了大量有关人体寄生虫学的多媒体素材,建立了国内首个人体寄生虫学多媒体素材库。该素材库被国内众多医学院校使用,广受好评,相关成果获得海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教学能力稳步提升的背后,离不开团队内部良好的人才教育培训机制。目前,该团队主要成员已增至30人,涵盖海南医学院——香港大学热带传染病联合实验室、病原生物学教研室、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室等部门,其中三级教授3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5人。

  团队核心成员牛莉娜,于2019年获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牛莉娜将科研新进展融入教学内容中,并尝试让本科生进入科研团队承担一些基础性工作,通过科研反哺教学的方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承担国家级课题22项,发表SCI论文130余篇,获海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自然科学二等奖及三等奖各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7项……在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的同时,海南医学院热带病原生物学教师团队在科研方面也硕果累累。

  在团队中,李奕基主要是做蚊媒传染病防控研究,需要饲养蚊子开展科学研究,“我刚到学校时缺乏蚊虫饲养的场所。吕刚教授得知后,积极为我争取到了饲养场所”。

  对于海南医学院热带病原生物学教师团队的成员们来说,到偏远山区甚至原始森林采样是工作常态,常常要面对山路难行、天气炎热、蚊虫叮咬等困难。“以前交通没有现在这么便利,有时我们坐大巴车下乡后还要转乘三轮车。”出于工作需要,李奕基时常要在山区过夜,或晚上到猪圈和牛圈采样。

  团队教师们的言传身教,让学生们也养成了良好的科研习惯。“有时我们外出开展蚊虫采样,一天下来可能都没有收获,令人沮丧。老师会开导我们,让我们培养积极心态。”吴育洪说。

  在做好教学、科研本职工作的同时,该团队还常年义务为临床及社会疑似感染疑难病例提供专业咨询、检测及科普服务。目前已为1000多例临床疑难病例提供服务,挽救了多名患者生命。

  值得一提的是,新冠疫情暴发后,海南医学院热带病原生物学教师团队建立了海南首个基于Miseq二代测序的新冠病毒基因组测序及溯源平台,保障了海南省疫情暴发初期新冠阳性及疑似阳性样本测序及溯源工作顺顺利利地进行。该团队多名师生还积极发挥专业特长,志愿参加海口、三亚核酸检验测试等疫情防控工作。“疫情暴发后,团队全员响应,一起奔赴疫情防控战场。”牛莉娜说。

  海南大学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二楼的墙壁上,不仅展示了学院获得的众多荣誉,还展示了该院科研团队的简介资料等。其中,最让该院院长王琦感到自豪的是,一张张历届毕业生的合照。

  “看到一批批学生在学院的培养下成长成才,奔赴国家法治建设岗位,是我作为法学院教师最大的幸福。”王琦笑着对海南日报记者说。

  2017年,王琦被海南大学任命为法学院院长。上任后,他带领学院教师积极探索“三联三促”型模拟审判育人机制,有效破解了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脱节、传统教学模式缺乏国际化视野、对模拟审判教学规律挖掘不够深入等教育教学明显问题。2020年11月,《“三联三促”型模拟审判育人机制探索与实践》课题成果荣获海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我们将模拟审判教学活动与其他理论课教学、学生第二课堂、校外实践教学活动有机关联,并通过推免综合评价加分等一系列激发鼓励措施,提升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王琦说,近年来,学院在模拟审判赛事中成绩斐然:在2017年第十届普莱斯传媒法国际模拟法庭全球总决赛亚太赛区中获得中国第二名的好成绩,又以亚太赛区五强之一的身份,赴牛津大学参加全球总决赛;2021年,荣获第十九届“理律杯”全国高校模拟法庭竞赛冠军。

  为了培育学生的国际化视野,王琦带领学院教师积极整合国内外教学资源,努力提升学生涉外法律事务服务能力。从2017年至今,该院邀请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多所高等院校和法律实务部门,到学院遴选数十名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赴境外实习并观摩审判实践活动。

  虽然学院日常管理工作十分繁重,王琦始终坚守教学一线,精益求精上好每一堂课。他主讲的民事诉讼法学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在他的推动下,学院还设置了“湖畔讲堂”“法学大讲堂”,进一步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增大研讨式课程在研究生课程中的比重,创设“自贸港法治沙龙”“海洋法沙龙”等系列学术活动,改变了传统讲授式课堂居于主导地位的情况。

  “王院长上课时,会结合具体案例讲解法律知识,着重分析案件审判如何彰显公平正义价值观,对我们培养公正的法律职业道德观具备极其重大意义。”海南大学2021级法学专业学生刘祯岳说。

  王琦的课程“民事诉讼法学”,2016年7月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021年又被教育部认定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此外,王琦还担任本科生学业导师,帮他们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指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海南大学2017级法学专业学生王禹帆,目前在中国政法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校期间,王院长担任我的学业导师。他不仅积极鼓励我参加科研项目,还在我获得推免资格后为我出谋划策。”王禹帆说,王院长对待学生就像家人一样。他不仅给家庭困难的学生捐款,还叮嘱学生们若遇到困难可以每时每刻与他联系。

  从教三十余年的王琦,将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自己热爱的法学教育事业。他对教书育人的热情从未减退半分。“我将带领学院教师继续深化法学教育教学改革,完善育人机制,推动一流法学学科建设,让更多学生能在学院改革发展中拥有更多收获。”王琦说。

  8月31日一大早,琼台师范学院附属桂林洋幼儿园副园长纪丽娜匆匆赶到园区,盯施工进度、看工程质量、检查设施设施安装情况……虽然忙得脚不沾地,全身汗流浃背,纪丽娜却觉得心里很踏实。

  “再过半个多月,改造工程全部完工后,整个幼儿园的面貌将焕然一新。”看着每天都在变化的校园,纪丽娜心中充满了期待。

  用心呵护,用爱守候,纪丽娜从事幼师工作已有27年。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日子里,有苦累、辛酸、疲惫,也有甜蜜、温馨、感动和幸福。

  “每个孩子都是一本有趣的书,只有爱他们的人才能读懂。”在纪丽娜看来,幼儿教育的核心就是爱。

  琼台师范学院附属桂林洋幼儿园的小朋友们都知道,每次碰到纪园长“妈妈”,不仅能看到她灿烂的笑容,还能收获一个“爱的抱抱”。“每逢新学期开学时,总有新入园的孩子因为分离焦虑号啕大哭。我都会蹲下身把他们抱在怀里安抚。拥抱过后,很多孩子的情绪会慢慢稳定下来。”纪丽娜说,拥抱能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意,获得足够的安全感。

  书是一扇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孩子与世界对话。在多年的幼儿教学工作中,纪丽娜一直很注重培养、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除了阅读绘本,她还引导孩子们自制图画书,开展故事表演、亲子阅读活动等,通过有趣的方式培养孩子们乐于表达、分享的好习惯,从小在心里种下热爱阅读的种子。

  在同事们眼中,纪丽娜除了对幼儿教育充满热爱,还是一名“开拓者”,多次圆满完成新幼儿园的开设工作。

  为满足桂林洋大学城片区群众的托幼需求,省教育厅和琼台师范学院决定在当地开设琼台师范学院附属桂林洋幼儿园。2016年下半年,纪丽娜被委以重任,参与该幼儿园的开园筹备工作。

  眼前只有一栋空荡荡的楼房,全部都要从零开始:订计划、做方案、件……开园后,纪丽娜还要负责培训新教师,提升保育教育质量等。该幼儿园的招生规模,从最初的3个班逐渐扩大到8个班,大型游乐城堡、操场、玩沙区、戏水区、种植区等设施设备一应俱全,办园质量获得学生和家长认可。

  在推动幼儿园设施设备加快建设的同时,纪丽娜深知人们对幼儿教育质量的期待也在不断的提高。老师们只有不断的提高专业素质,才能赢得家长认可。

  多年来,纪丽娜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反思总结,多次主持、参与国家级和省级课题,多篇论文获奖。作为幼儿园省级骨干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她还利用节假日到全省各地开展送教帮扶工作,向幼师们传授教导学生的经验,充分的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辐射作用。

  “因为热爱,付出再多,我也心甘。”对于纪丽娜来说,每天最开心、最惬意的事,就是和幼儿园的孩子们在一起,“我的人生理想就是当一名幸福的园丁,把温暖和爱播撒给每个孩子,引领他们走向五彩斑斓的未来。”

  海南(海口)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李雅玲的手机里,一直保存着这样一张照片——10名学生坐在教室里,三两成群凑在一起低头讨论,李雅玲站在学生中俯身观察聆听。

  “这是我梦寐以求的课堂模样。看到他们认真学习的样子,那一刻我特别满足。”8月30日,距离开学还有几天时间,李雅玲很早就来到学校,准备开学工作。当她打开手机查阅教学资料时,无意间点开这张照片,她的眼眶红了。

  照片中的学生,是一群有智力障碍的孩子。他们对课堂没有概念,上课时常常大声喊叫,或呆滞地望向窗外,有人甚至会突然起身离开教室。

  面对这样的情形,李雅玲早已习以为常。在她看来,每一个学生都不该被放弃,他们只是一个个“具有独特性的个体”,他们也想和其他孩子一样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一遍、两遍、三遍不会,就教第四遍、第五遍……即使成长的过程很漫长、变化很微小,我也始终相信他们一定能从不会学到会”。

  “对培智学生的教育,实际上就是对他们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的培养。”李雅玲说。为了让这些学生掌握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她将课堂“搬”到学校周边的菜市场、超市、社区等场所,用实际行动践行“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的教育理念。

  在公共场所,这些学生的异常举动,常常会引来旁人异样的目光。为此,李雅玲在开展户外活动前,会先与菜市场摊主、超市收银员等人打好招呼,告知学生的特殊情况,请他们配合完成一次实践教学,通过筛选商品、付钱等过程培育学生的认知、沟通、算术等能力。

  在同事眼中,李雅玲一直都是个“不停打鸡血”的人。今年秋季刚开学,她一边忙着教学,一边不停往多个毕业生家长群中转发各类招聘信息,鼓励学生家长们即使暂时失败了也不要气馁,要引导孩子努力寻找就业机会。

  长期以来,为帮助学校毕业生过上自食其力的生活,李雅玲奔波在海口各类残障人士就业招聘现场,与众多助残企业对接。生活中,她每到一个超市、商场或洗车店,总要打听那里是否能提供适合残障人士工作的岗位;看到微信群、朋友圈里有招聘信息,她总会第一时间转到家长群中。“李老师,要不是你,我们都坚持不下去了。”翻阅家长群,类似这样的聊天记录不胜枚举。

  今年3月,李雅玲将一名学生推荐到一家公司当保洁员,试用期3个月。“一个月后,经理就给我打电话,要找学生家长。当时,我心里‘咯噔’一下,以为这一个孩子无法胜任工作。后来才得知,经理想找家长提供孩子的个人资料,准备办理转正手续。”说着说着,李雅玲的眼眶湿润了,“这一个孩子因为自身表现优秀被公司录取了。作为老师,我真的特别欣慰”。

  从业以来,李雅玲始终心怀一个教育方法的理念:特殊教育不是“卖惨”。“作为一名特殊教育教师,我们经历的辛苦、遇到的困难不算少。但是,咱们不可以只是用同情、怜悯的目光,去看待这份职业、看待这一些孩子。他们和我们一样,都能够最终靠学习技能,让自己的生活、家庭慢慢的变好。”李雅玲说。

  今年是李雅玲从事培智教育工作的第23个年头。刚入行的她,在前辈指引下走进特殊教育行业;如今的她,作为学校教研室主任,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实践,带领慢慢的变多教师在这个行业里深耕精研。

  从业多年的李雅玲主持的多项课题科研成果,被省内多所特校推广应用。她说,希望自己像一支不停燃烧的火把,为学生、家长点燃希望、带去光亮;为特殊教育工作者传递希望,鼓励他们永不言弃。

  “求学、为师,也好比茶叶,历经淬炼才能换来甘醇茶香。”9月6日,在海南省华侨商业学校古色古香的茶艺实训室中,一群身穿素雅服装的学生端坐茶桌前,在授课教师冯岩的示范下学习温杯、投茶、冲泡。随着茶壶热气升腾,他们轻轻托起杯盏细抿,茶汤犹如知识润泽心田又让人唇齿留香。

  1999年,刚从大学毕业的冯岩结缘中职教育,在海南省华侨商业学校开启育才生涯,主要教授酒店和旅游专业等专业课程。在年复一年的言传身教中,知性又自信的她,获得了全省优秀教师、省级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目前担任该校餐旅教学部主任、海南省中职茶艺工作室主持人等。

  2019年,海南省华侨商业学校在我省中职学校中,率先创办茶艺与茶营销专业。冯岩主动请缨,扛下专业带头人这副重担,“不同的制茶工艺和冲泡技艺,会飘出不一样的茶香,透出不一样的茶文化”。

  不过,对于这门新专业,来自五指山市的“00后”姑娘陈媛媛刚开始还有些抗拒。2019年中考发挥失利的她,来到该校就读新设立的茶艺与茶营销专业。

  “专业招生第一年,我们从全省各地好不容易才‘挖’来30多名学生。没想到开学不久,又有几名学生打了‘退堂鼓’。”冯岩回忆道,当时她与陈媛媛一样,内心如茶青般苦涩。

  “好在‘冯妈’一直在开导我。”陈媛媛回忆,一开始,她认为这个专业“不就是摘几片茶叶泡水解渴,至于花3年时间去学吗?”后来,冯岩一次又一次在宿舍与陈媛媛谈心,在茶艺室给她补课。有时候,下了晚自习,冯岩还陪着她散步。大约半个学期后,陈媛媛才重拾信心学习专业相关知识,并潜心琢磨杀青、揉捻、烘干等制茶工序以及茶文化、茶礼仪等。自此,“冯妈”的称呼,便在学生群里传开了。

  冯岩在严谨治学的同时,用慈爱与包容为陈媛媛等学生打开了另一扇窗。一年半后,由冯岩指导的学生陈媛媛、崔艳、符泽洪、黄文娟首次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便在中职组手工制茶赛项比赛中斩获团体三等奖。去年,陈媛媛、王嘉琦等人毕业后,顺利接过多家企业抛来的“橄榄枝”,走上店长、领班等岗位,或考上高等院校继续“充电加油”。

  同样历经苦涩淬炼的,还有该校“80后”女教师谭雁。自2019年转到茶艺与茶营销专业后,面对新知识、新领域,谭雁一度陷入茫然中。冯岩多方协学团队和省内外茶专业资深大师对谭雁进行辅导,鼓励她与学生同成长、共进步。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谭雁已成长为该专业骨干教师,在2021年第一届自贸港技能大赛茶业行业技能竞赛茶艺师项目中荣获金奖,随后又代表海南参加全国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茶艺项目比赛,获得铜奖。

  “亦师亦友,冯岩老师带着这个新专业的师生一起成长!”品茶香、育匠心,谭雁在回味茶叶甘醇的过程中,又收获了人生自信。

  近年来,冯岩在校推行“老带新、师带徒”模式,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专注工匠精神的培养,带领师生进企业、走茶山、拜名师、修技艺,既让学子们羽翼渐丰,又帮助老师们“德技”双修。学校师生接连在国家级、省级茶艺相关赛事中荣获佳绩。

  “今年,学校茶艺与茶营销专业新生已增至百余人!”又是新学年,看着这门专业越来越受欢迎,冯岩在欣喜之余,一如既往地坚守匠心、传承茶艺,带领更多学子分享馥郁茶香,为茶文化的传承注入更多新鲜血液。

  “同学们,请测量一下这块菜园的长度和宽度。”9月6日下午,儋州市白马井镇藤根小学“七彩园”里,该校数学教师李伟和六年级学生蹲在一起,拿着卷尺测量。

  穿着朴素、皮肤黝黑的李伟,虽然已多次接受过媒体采访,但近日面对海南日报记者的提问还是有些拘谨,“我就是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

  但是,一说起田园教学,李伟就如数家珍,好像变了个人。“这是我们学校的‘七彩园’,这边是菜地,那边是果园,这个角落还种了一些水稻……”2017年,李伟结合多年教导学生的经验,向学校提出开设田园课程的想法。他想将学科教学融入劳动实践中,“希望学生们可以感觉到劳动的乐趣,课余生活中不能只有电视和手机”。

  获得学校负责人支持后,李伟便马不停蹄地带领全校师生,利用课余时间挑土、搬砖、搅拌水泥……他们仅用了两周时间,就打造好了学校“七彩园”田园课程教育教学基地。藤根小学的田园课程,从此拉开帷幕。

  在田园数学课上,学生们动手测量、计算土地面积;在田园语文课上,学生们将种植采摘过程记录下来,写成一篇篇动人的作文;在田园科学课上,学生们体验无土栽培的神奇魅力……在这个1000多平方米的“七彩园”里,藤根小学学生通过个人的劳动不断汲取各个学科的知识。

  与此同时,田园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延伸。“我们举办开荒节、丰收节等活动,让学生们将果园收获的蔬果加工成美食,打开学校大门举办集市活动,让学生们将蔬果卖给附近的居民,感受销售的乐趣。”李伟笑着对海南日报记者说,“人们常说‘互联网+’,我们这就是‘劳动+’。”

  田园课程实施6年来,学校学生面貌发生了很多改变。“学生小阳,刚开始时不想参加劳动。”当李伟将学校果园收获的蔬果送给小阳时,他不好意思地说,“李老师,这次我就不拿了,下次我参加劳动后再拿。”

  此后,小阳积极参加田园劳动,浇水、施肥……每个环节都不落下。后来,他不仅收获了劳动果实,还将自己种植的心得体会写成作文。如今,这篇作文仍然贴在“七彩园”的宣传栏上。“我认为这就是田园课程的意义,既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又能从劳动中获得成长。”李伟说。

  在课堂上创新,在生活中暖心,扎根乡村讲台21年,李伟把“爱是教育的底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育方法的理念,“我们学校大约有380名学生,60%都是留守儿童,他们要更多关爱”。学生小符的父母,常年在珠海打工。李伟经常关心她的生活起居,为她辅导功课。在他的帮助下,小符后来也成了一名教师。

  李伟家中有一棵三角梅。“刚来学校时,我的宿舍能够说是‘空空如也’,有学生送给我一棵三角梅装点宿舍。后来,我搬家时就带上这棵三角梅,一晃这么多年就过去了。”

  “李老师好!”行走在儋州市白马井镇藤根村里,很多人都会主动向李伟问好。“这些都是我以前教过的学生,有些学生的孩子现在也成了我的学生。”李伟说,在藤根小学任教以来,他已经教过1000多名学生,最大的收获是看到乡村孩子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有个学生后来考上了国防科技大学,还有一个考上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乡村教育,结出来的果是甜的。”李伟说。多年来,他曾有很多次机会能调到海口的学校任教,但是他都毫不犹豫放弃了,“乡村的孩子更需要我”。

  近期,李伟正着手将科技成果引入校园田园课程中,希望能将田园课程发展成更系统的田园教育体系,让更多乡村孩子在田园中有所学、有所得。

  新学期的第一节语文课,让三亚市南岛学校九年级(3)班学生陈钰萍印象非常深刻。向来安静内向的她,在课堂上被老师连续两次点名发言。上下课前全班一起诵读的口号让她信心倍增,“我是来追梦的”。

  “早就听说华哥的语文课上,学生很难走神,大家都要做好随时被点名的准备。”陈钰萍说,加上华哥声情并茂的朗诵,声音响亮、感染力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1990年,陈华从一支粉笔开启教书生涯,从始至终坚持“潜下心来教书,静下心来育人”。这一“潜”,就是33年。

  陈华刚到学校任教时,校园里只有一栋教学楼,学校没有围墙,杂草横生。教师宿舍就是几间瓦房,“遇到大雨台风天气,屋里便会‘下’小雨”。

  “有些家长不重视教育,导致孩子不按时上学、轻礼仪。有些孩子的语文成绩,怎么教都是几十分甚至更低。”陈华回忆道。

  今年39岁的李淮,毕业多年后仍一直和陈华保持联系。在他的记忆里,陈华从没放弃过对所谓“差生”的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们的语文成绩,陈华用了很多办法。“他不是一味训斥、批评,而是通过‘以爱心感人,以耐心育人,以集体活动培养人、以闪光点转化人’的方法,提升学生信心。”李淮说,课堂上,陈老师关注每一位学生。对于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他会耐心讲解。

  从语文成绩不及格到考上高中,再到顺利考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淮始终认为,当年自己的逆袭,离不开陈华的鼓励和悉心教导,“这份恩情,我会永远铭记在心”。

  陈华对学生的爱,仿佛一束微弱的灯光,照亮了孩子们走出乡村和大山的道路。一位学生染上沉迷网络的恶习后,陈华耐心进行劝导,先后在3个月里与他进行了30多次谈心。后来,这名学生迷途知返,顺利考上高中和心仪的大学。

  “他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深夜”“下课后,他常常‘赖’在教室不走”……三亚市南岛学校小学四年级教师陈芬芬是陈华的学生。受其影响,她也走上了三尺讲台,成为陈华的同事。

  作为学校教研组组长,陈华积极带头进行教学研究,建立了“以教导处为龙头、教研组长具体负责、教研组教师具体实施”的教研体系,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要朝学者型、创新型的方向努力,一直更新教学观念。”在日常教学教研活动中,陈华不断归纳、总结教育教导学生的经验,提高个人的理论水平和育人能力。

  在2023年海南省教书育人楷模和最美乡村教师选树宣传活动中,陈华获评为最美乡村教师。“陈华老师是我的初中班主任、人生启蒙教师,也是我最尊敬的老师之一”“陈老师就是我心中最美乡村教师的模样”……陈芬芬告诉海南日报记者,“我们大家都发自内心地为陈老师感到高兴。”

  三尺讲台、一群学生,一晃就是30余年。在山区乡村学校教书育人,辛苦且清贫,陈华却从不后悔,“事业就是干一行、爱一行。可以帮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改变自身和家庭的命运,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上一篇:延安能化无人值守磅房投用 下一篇:【48812】近来大唐黄岛发电总经理祁成赴王台新动能工业基地洽谈协作事宜
推荐产品

如需定制产品及了解价格,请跟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4-2020 开云体育app官方下载 版权所有丨网站地图 备案号:沪ICP备15023936号-7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长浜路501号